top of page

手沖咖啡:技巧、重點與風味指南

核心主題:

這份文件主要探討了手沖咖啡的幾個關鍵因素,旨在幫助咖啡愛好者理解影響手沖結果的變數,並提供改善手沖技巧的建議。主講者強調,即使使用相同的咖啡豆,手沖出來的風味也可能因為水質、研磨度、水溫、沖煮手法等因素而有所不同。

手沖咖啡注意事項

1. 水質

  • TDS (總溶解固體)

    • 影響手沖咖啡風味的最重要因素

    • 指的是水中鈣、鎂等礦物質的含量。

    • 鈣和鎂有助於萃取咖啡中的可溶性物質,進而影響咖啡的濃度、口感 (醇厚度) 和風味。

    • TDS 太低:咖啡可能帶有強烈果酸味、香氣不足、味道偏淡。

      • 北部自來水的 TDS 約 40,對手沖咖啡而言,通常被認為太軟、偏低。

      • RO 逆滲透水的 TDS 可能低至 20 左右,市售純水甚至可能低於 1。

    • TDS 建議控制在 80 到 100 之間

      • 若 TDS 不足,可購買市售礦泉水 (如 Evian,TDS 約 100) 來沖泡。

    • TDS 太高:咖啡可能會有過度萃取的苦鹹味、濃度過高。

      • 南部水質的 TDS 可能高達 350-400。

  • 水雜質

    • 燒水時,建議打開蓋子,讓水中的二氧化碳等雜質揮發。

    • 水中的碳酸會與鈣、鎂結合,產生碳酸鈣、碳酸鎂等白色沉澱物。

    • 水中的氯與鈣、鎂結合,會形成氯化鈣、氯化鎂。

    • 打開蓋子加熱有助於去除水中的氯和碳酸等複離子,避免與鈣、鎂結合而降低 TDS 值。

    • 當水溫達到 42 度左右,可以將蓋子蓋回去,以保持溫度。

2. 粉水比

  • 影響咖啡的濃度。

  • 一般而言,適合手沖的水粉比約為 1:15

  • 若使用金屬濾杯,建議水粉比為 1:12 或 1:13,以獲得較佳濃度。

  • 如果咖啡味道太濃,可以加水稀釋,調整至適合自己口味的濃度。

  • 並非所有咖啡豆都適合 1:15 的水粉比。

    • 烘焙度較深的豆子可能需要更高的水粉比 (例如 1:16),以避免過濃或產生苦味。

    • 以店家烘焙的西 Galapán (音譯) 豆子為例,若以 1:15 沖煮,可能會產生心悸感或帶有苦味;將水粉比調整為 1:16 或更高,或是在沖煮後加水稀釋,可改善風味。

    • 較好的高山豆或濃度較高的豆子,適合用 1:15 的水粉比。

  • 咖啡液中 98% 是水,僅 2% 是咖啡物質,因此水粉比與 TDS 息息相關。

3. 研磨

  • 研磨機的刀盤種類會影響咖啡風味。

    • 平刀

      • 磨出的咖啡粉形狀較片狀。

      • 沖出的咖啡風味偏向香氣和果酸。

      • 咖啡粉堆疊起來的高度較低、較緊密。

      • 總表面積較小,萃取出的咖啡較淡。

    • 錐刀

      • 有三層刀盤,將咖啡豆研磨成粗細不同的顆粒。

      • 磨出的咖啡粉形狀不規則。

      • 萃取出的濃度較高,香氣略降,但整體表現均衡。

    • 鬼齒

      • 以碾壓方式研磨咖啡豆。

      • 磨出的咖啡粉形狀較圓。

      • 表面積最大,萃取出的濃度最高,但香氣可能降低。

  • 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適合的研磨機,考量自己偏好的風味 (例如:濃郁度、花果香)。

  • 研磨刻度:小富士鬼齒磨豆機的刻度可用 5.5 左右,研磨出如細砂糖般的顆粒。

4. 水溫

  • 水溫會影響咖啡的萃取。

  • 較高的水溫有助於引出花香,並增加濃度,但可能導致過度萃取,產生雜味。

  • 建議使用 90 度左右的水溫,避免高溫導致的苦澀味。

  • 92-95 度水溫雖可引出花香,但也可能因萃取時間過長而產生雜味。

  • 水溫也應根據咖啡豆的烘焙程度調整。

5. 手沖手法

  • 一刀流

    • 悶蒸後,一次注水至所需的水粉比。

    • 重點在於選擇適合手沖的水質 TDS,並控制在 80-100 之間。

  • 斷水法

    • 分多次注水,每次間隔一段時間。

    • 斷水次數越多,萃取時間越長,後段水溫應降低。

    • 例如,四六沖的後段會使用 70 度的水溫。

  • 淺焙或淺中焙的咖啡豆 (高萃取率)

    • 沖泡時需要較強的攪拌力道,以增強萃取。

    • 繞圈注水時,應產生水流的攪拌力道。

  • 中焙或中深焙的咖啡豆 (低萃取率)

    • 避免過度攪拌,宜採用較低的水柱,輕柔地注水。

    • 可將手沖壺提高,利用「打水漂」的方式,減弱水流的擾動,類似浸泡。

      • 提高注水高度,讓水柱打在咖啡粉上,產生水漂現象,減少水面下的擾動。

      • 水從上方慢慢流下,避免攪動咖啡粉,使其有浸泡感。

    • 使用高長挑的濾杯,讓水流通過咖啡粉的時間更長,增加濃度。

6. 悶蒸

  • 使用約 1:2 的粉水比進行悶蒸,時間約 30 秒。

  • 從中間注水,輕柔地繞圈。

7. 攪拌與降溫

  • 手沖完成後,攪拌咖啡,使濃度均勻 (均質化)。

  • 將咖啡降溫至 60 度以下,有助於展現咖啡的風味。

  • 每攪拌一次,溫度約下降 1 度,因此需要攪拌 7-8 次以上。

8. 烘焙度

  • 淺焙、淺中焙:高萃取率,繞圈時需要有攪拌的力道。

  • 中焙、中深焙:低萃取率,注水高度要拉高,用細水流,讓水打水漂,不要攪動咖啡粉。

希望這份文件對您有幫助!

 
 
 

Comments


Enjoy your Teaching

  • Twitter
  • Facebook
  • Linkedin

© 2035 by BrainStorm.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

bottom of page